华为:感谢不杀(收)之恩 ?

可能大家不知道,华为,曾经差点就没了 !.

可能大家不知道,华为,曾经差点就没了 !

日子不好过!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21世纪初。此时,华为的全球化布局之旅已经有 4 年之久,与思科的官司让华为在国际市场独木难支,可参考:华为与思科的世纪大案!

可以说,华为的日子此时并不好过,为了更好地向国际进军,在任正非的授意下,华为开始与IBM、摩托罗拉、英特尔、马可尼、NEC等大公司接触,希望通过出让25%-30%的股份,引进 5-6 家国际大公司投资入股并成为华为的战略合作伙伴,每家持股不超过5%。

同一时期,不好过的不只华为,还有这家二战时期的公司:摩托罗拉,面临手机和半导体业务的双重滑坡。它还搞了个“铱星计划”因高昂的卫星电话价格导致市场反响冷淡,几乎陷入失败;在手机业务遭受到了诺基亚和黑莓的大量蚕食,市场份额骤降至仅存的13%。

虽然摩托罗拉2002年的总收入仍维持在267亿美元的高位,但这并未掩盖住其内在危机。

在2002年,华为与摩托罗拉携手探索 3G 市场的愿景虽然强烈,但始终未能如愿走到一起。原因在于摩托罗拉试图通过联合的方式全盘接手华为,而华为早已自主研发出了完整的 CDMA 和 WCDMA 技术产品线,深知这些核心技术的价值所在,不愿意轻易折价注入合资公司。

时光流转至2003年,华为在国内市场上搏击风浪,销售额飙升至 317 亿元人民币,但竞争环境愈发激烈,尤其是在3G建设几乎停滞的背景下,再加上思科的法律纠纷和港湾科技的步步紧逼,任正非内心深处首次萌发了退出通信行业的念头。于是,他重新审视了与摩托罗拉的合作关系,希望通过一次大胆的牵手,改变两家公司的命运。

精妙的筹划

2003年春末夏初,SARS 疫情席卷京城,摩托罗拉集团总裁 Mike Zafirovski 却决心逆流而上,亲赴中国展开一场险象环生的商业探险。

与此同时,一场暗流涌动的谈判在深圳悄然进行,这是华为与摩托罗拉长达一年的秘密磋商。尽管双方实力悬殊,摩托罗拉年收入高达 267 亿美元,华为仅为 100亿 人民币,但双方优势互补,尤其是华为的核心网技术正好弥补了摩托罗拉的短板。

在北京短暂行程后,Zafirovski 迅速转战深圳,亲自督导谈判进程。经历了六个月的博弈,一份颇具里程碑意义的收购协议逐渐浮出水面:摩托罗拉拟斥资75亿美元全资收购华为,并计划将华为的六大业务部门一分为三,一部分保持独立运作,一部分融入摩托罗拉体系内。2003年华为在全球的亮眼表现为这次收购增添了砝码,不仅销售额达317亿人民币,且海外销售劲增90%,展现了强大的增长潜力。

Mike Zafirovski

同年12月阳光明媚的一天,Zafirovski 再度踏上中国土地,入住海南亚龙湾新开业的五星级度假胜地——喜来登酒店。这里成为了谈判队伍临时的“指挥部”,双方几乎占据了酒店的一半空间。任正非后来回忆起那段日子,合同已经签订完毕,所有手续完备,只待摩托罗拉董事会的一纸批文。大家穿着轻松的花衬衫,在沙滩上赛跑、打乒乓球,看似闲适的背后是紧绷的心弦,期待着决定命运的那一刻。

就在那个月份的某个清晨,一张照片记录下了历史性的一幕:在海南岛亚龙湾柔软的沙滩上,扎菲罗夫斯基与任正非并肩站立,旁边分别站着负责中国业务的Larry Cheng和一位翻译,四人的身影映照在朝霞之下,象征着两个伟大企业可能即将缔结的联盟。

不久后,双方正式签署了一份收购意向书,摩托罗拉承诺以75亿美元收购华为,此举震动业界。尽管整个交易过程中,没有政府官员或军方代表介入,但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作为顾问,对于此次交易的设计颇为满意。

Zafirovski 更是透露,摩托罗拉花了数月的时间精细筹划,确保交易过程严密合规,满足中美两国监管要求。他还提及,摩托罗拉的主要客户AT&T和Verizon对此亦抱有信心,甚至得到了艾默生电气高管对其华为背景和技术安全性的肯定。

风云突变

然而,正当一切似乎水到渠成之际,变故突如其来。2003年9月20日,摩托罗拉掌舵人小高尔文因与董事会在发展战略上的严重分歧,不得不卸下重任,离开了为之奋斗 36 年的家族企业。随后,Sun Microsystems 前任总裁 Ed Zander 接过了摩托罗拉 CEO 的权杖,而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扎菲罗夫斯基未能当选 CEO,这也意味着摩托罗拉收购华为的计划失去了关键的推动者。

2004年,Zander 虽然延续了这笔交易的谈判,但最终还是由于董事会对于收购华为的高昂价格和现金支付方式持有异议,以及出于对短期利润和股价表现的关注,宣告了这一巨额收购的流产。

特别对上面的高昂价格几个字标红,这在现在看来是多么讽刺!摩托罗拉董事会竟然嫌华为卖 75 亿美元太贵!

回想起那段曲折历程,任正非曾在私下坦言,他已经设想好出售华为后的种种可能,其中一个方案便是整合中国拖拉机制造产业,利用华为先进的研发体系改进拖拉机的质量,使之从千美元一辆升级至两千美元一辆,从而打造一个世界领先的拖拉机帝国。

不杀“收”之恩?

当出售华为的计划未能实现后,华为高层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少壮派领导者们一致决定坚持自主发展,坚决反对出售。任正非尊重了这一决定,并提醒团队,华为早晚要与美国企业在巅峰对决,此刻唯有秣马厉兵,准备迎接挑战。

2005年初,随着 Zafirovski 基辞别摩托罗拉,加盟加拿大北电网络,这段错综复杂的收购故事划上了句号,但它在中国通信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成为华为走向全球舞台、不断自我超越的有力注脚。

现今,摩托罗拉已是昨日黄花,而华为正如日中天,2023年全年营收已超7000亿元,或许华为应该感谢摩托罗拉的当年不杀(收)之恩!

各位粉丝朋友且当故事看,以上表述若有用词或引用不当的地方望见谅!

发表回复